[致富经]桑叶不养蚕 年卖800万 20170518。王基兵是四川省广汉市人,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5年在一家中山市饭店当厨师,李燕芬是当时那家饭店的女老板,看到王基兵做事勤快、细心,李燕芬对他很是赏识。2007年结婚后,王基兵和妻子一起销售化工产品,到2013年时,他们已经积攒了50多万元,2013年4月,王基兵把化工销售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他来到英德市的石轱塘镇收购桑叶,让大家把桑叶的嫩芽摘下来,老叶子继续喂养蚕,这样既不耽误养蚕,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可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地人种桑养蚕20多年,听王基兵说他收桑叶不为养蚕,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么,而且没有看到效益,村民不敢相信他。
2013年12月,王基兵在石牯塘镇马坡村种植了100多亩桑树,在村子附近建立了厂房,并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王基兵拿出多年积攒的50多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60多万元。2013年4月,王基兵和妻子到浙江走亲戚时吃到过桑叶菜,所以他感觉桑叶菜能给他带来财富。
2014年的5月王基兵种植的桑叶可以采收了,他不断改进技术,甚至加工厂中的设备都是由他设计出来的。桑叶采摘下来后,要经过高温杀青、清洗、去涩味等10多道工序。通过批发商,王基兵的桑叶菜被销售到各大饭店。每年的3到10月份,是桑叶大量采摘的时候,王基兵经常到基地去指挥采摘。现在村民们摘的叶子基本都符合标准,但在以前为了增加叶子的分量,有的村民还会在桑叶中加水。王基兵只能把收回来的不合格的桑叶,自己再次进行筛选。但是到了2015年,这种情况骤然减少,交给王基兵的桑叶合格率非常高,这都与一件差点儿让他倾家荡产的事件有关。
2015年1月的一天,王基兵接到一位批发商的反馈。批发商告诉他,饭店将他的桑叶菜解冻做菜时,发现叶子已经全部变黄。这批货有20多万包,王基兵却非要把这批货召回全部销毁。这次王基兵总共损失了130多万元,导致资金链断裂,连收购桑叶的钱都没有了,朋友看到王基兵的遭遇,主动借给他50多万元,他拿着这些钱收桑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他收回来的桑叶合格率变得非常高。石牿塘镇的村民觉得王基兵也不容易,所以给他摘桑叶要格外用心。
坚守信誉,让王基兵拓宽了销售市场,他的产品销售到广东、浙江、香港、澳门等地,2016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王基兵告诉记者,电商销售他要在今年5月正式启动,对于桑叶菜这个产业,他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第一点,告诉我们创业商机就是生活当中处处留心,桑叶加工成半成品,确实迎合了食品消费的多样性。
第二点,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的特点非常明显,村民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老板没有大投入村民就没有信心,所以王基兵要自己先租地种桑叶,起带头作用,看到了希望村民才会跟进。产品加工也调试也是需要成本的。一次产品不合格就能损失130万,一年的销售量不过是800万而已。
这样的类型农业创业应该是未来中国食品安全的希望,全产业链的品牌,慢慢扩大种植端和销售端,越大的品牌,食品越安全,因为大品牌的造假成本最高,愿意打假和有钱打假。现在还缺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户能直接分享到这条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如果王基兵不做,有竞争对手做了,那王基兵之前积累下来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农业谁控制源头谁有发言权。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怎么把种植端集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谁的优势就越大。试想一下,如果商业采摘就达标,直接就可以拉到工厂加工了,中间可以节省了哪些环节?可以节省农户单个人送货的成本和商叶品质检查的成本,股东自己是不会采摘不合格的商业影响自己的收益的,农民一般都是云亲不如近邻,口碑很重要,谁出现次品都会被大家指责的,因为农户都是股东。